9歲的萌萌在寄宿學校上學,平時學校學習抓得挺緊,回家後的雙休媽媽抓得更緊:英語、奧數、畫畫、鋼琴、跳舞,一口氣給她報了5個培優班。前兩天,李女士帶著女兒去檢查視力,發現孩子因為用眼過度導致“暴盲”。“因拖的時間太長,孩子的視力已經沒有恢復的可能。”(11月16日《武漢晨報》)
  當民眾都在感慨“時間都去哪兒”時,為人父母,是否也應反思下孩子的童年時光都去哪了?本應五顏六色的童年,對9歲的萌萌而言如今已然黯淡無光。父母讓孩子的多彩童年蒙上陰霾,讓快樂時光無處尋跡。即使這算是一種愛,父母也應考慮到孩子能否接受得起。當下,不少家長正“以愛之名”逼迫孩子放棄精彩萬分的童年,卻從不顧及孩子會有怎樣的想法。
  那些看似繽紛的培優班是否真令孩子們感到愉快,或許只是讓父母們覺得愉快?近日,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華人教授張可昭在參加2014中國計算機大會時談道:“中國孩子特別怕跌倒,他們不是潛力不夠,是缺乏一種冒險精神,影響了創造思維和突破理念。”從小開始,父母就從未給過孩子跌倒的機會,因為所有一切都由父母包辦。刻苦,努力,拼搏,加油。孩子的童年伴隨著淚水和汗水,卻缺少了應有的色彩和快樂。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,家長們儼然成了“全能專家”,能知曉怎樣的教育才會讓孩子收穫更多。而家長所採用的方式,無外乎借助嚴厲教育手段及各種培訓班。
  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投入很大方,但教育不是產業,孩子更不是機器。並不是父母投入了多少孩子就能產出多少,更主要的是,不少家長以為關心孩子的教育就是願意為其多花錢、多報班,這顯然是大錯特錯。教育需要父母的投入,但最關鍵的不是物質上的投入,而是精神上的投入。家長平時忙於工作,一旦有空問起孩子的學習,關註的焦點也只是成績的高低,而從不曾理會孩子內心的情感是否缺失?在筆者看來,當前家長對孩子的關心,更多是形式上、自私化的關心。如只註重對孩子經濟上的投入,卻不註重孩子精神上的慰藉;只關註孩子成績不好時自己的面子是否受損,卻從不在意孩子自身會怎麼想。
  父母想讓孩子收穫一個好的未來,這本身無可厚非。但成長本身是一個過程,每個階段都應有每個階段的特點。童年時光,如果孩子只知全身心的撲在學習和參加各種培訓班上。這既不是孩子成長的常態,也不是教育應有的常態,而純粹是家長錯誤教育觀下結出的“惡果”。長此以往,孩子只知把各種知識裝進大腦,卻不在意這些知識將來能否倒得出來。家長若只在乎讓孩子變得優秀,那麼孩子雖會努力去做,但內心卻逐漸蒙上陰霾。總有一天,孩子會因為心理負擔太重而墜落,到那時,父母再怎麼後悔也已於事無補。
  讓童年回歸童年,讓孩子成為孩子,只有擦去蒙在孩子心上的陰霾,讓其感受到生活的精彩,學習才會變得快樂,成長也才會閃閃發光。
  文/王瑤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拂去蒙在孩子心上的那片陰霾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g62rgrdt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